邮件 阮一峰
2024-08-11
Netlify 公司希望给用户发邮件,让用户回信提供产品反馈。
但是公司知道,群发邮件的回复率很低。他们就请了一个营销顾问,希望他设法提高邮件回复率。
这个顾问认为,用户不回邮有两个原因:
(1)邮件篇幅太长,大多数人懒得读。
(2)群发邮件都是模板格式,用户觉得这是机器发送的,没必要理睬。
他决定,缩短邮件内容,采用口语表达,看看能不能提高回复率。
他设计了一个 A/B 测试。A 格式是传统样式的邮件,150 多个单词。
结果,邮件回复率是 1%,100 个收信人有 1 个回复。
B 格式是一封更短的邮件,只有 37 个单词。
结果,回复率上升到了 4%。邮件长度减少到了四分之一,但是回复率变成了四倍。
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邮件删到 14 个单词,就是直接了当的一个问题。
这一次,回复率进一步上升到了 8%。
因此,营销邮件提高效果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删除任何的多余词汇,尽可能短。
阮一峰是转载的 To Get More Replies, Say Less,原文中还附了这个图表,表示上面提到的这种负相关关系:
管理
2024-08-07
我有好多地方都做的不好,做了一些反思。
目标管理
- 所有人的工作一定要有长期目标。
即便是一些事务性强的岗位,比如技术支持(处理客户问题),也需要制定目标。
甚至可以说,越是杂事多的岗位,越要长期目标。没有目标,人就会陷入大量杂事包围,失去方向,真就变成打杂的了。
这对于个人成长、考核评估都是糟糕的影响,升职加薪就更难实现。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目标不明确,就等于对员工没有要求,完全寄希望于所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他们正好能够和你同频,和团队目标正好对齐。
注:有很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工作,这样的人应该不多吧!要想无需沟通,就能自动对齐,那真是黄金搭档了。
- 个人目标需要和他承担的角色,以及团队的整体目标有关联性。
- 每周都需要制定工作计划(团队目标,重点事项)。
- 设计到的人必须协同达成这个团队目标(优先级高于其他个人目标)。
每个人自己的工作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推进,但是团队目标需要把控好。
- 尽可能涉及多一些人。
- 周末(或周一早上)总结、评价。
- 过程评价:是否按时完成,是否有沟通,是否回头看。
- 结果评价:完成度,完成效果(对团队目标的促进作用),和预期对比。
- 只关注几个重点事项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完成就行(如果后面出现问题,就需要简单沟通,并酌情考虑在考核中有所体现)。
- 目标的制定、目标进度跟踪,都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
至少,周三要关注一下大家的进度是否符合预期,有没有遇到难题。
注:需要有意培养大家主动沟通,及时反馈的习惯。
- 好的目标:符合 SMART 原则,明确的事项,有时限,可衡量,可实现(努力能做到),并且和团队目标有关联。
报告
- 报告的前提就是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总结。
- 保持对工作的思考,有助于维持清晰的思路,对个人工作的开展事有益的。
- 报告就是和上级沟通,将自己的工作和上级做信息同步
- 一项工作做的再好,如果没有能够在团队内做到足够好的信息同步,效果会大打折扣。
- 对管理者来讲,主要的精力都投身于一些重要事项,真不会很清楚你的工作究竟如何。
- 上级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关心我的哪一个工作进展,换位思考一下。
- 成绩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的资源是什么?
- 成绩部分要有数据支撑(可视化,整洁,要点清晰)、有事例加以辅助说明。
- 强调成绩和团队目标的关联,强调团队需要的点。
- 个人的付出,做了什么努力,带着提一提。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多投入时间(不要啰嗦)。
- 问题部分要有解决思路。
- 工作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 需要哪些支持?
- 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基于这些再整理出报告框架,这样思考问题会更加全面一些。
- 尽量多追问自己一些问题,报告完成之后总结一下,对于新提出来的问题我为什么没有事先想到。
沟通
- 多听多看。
应该鼓励员工的反馈,少打断他。要有耐心。
- 感染力:表情,眼神交流,肢体动作。
- 这一次沟通的目的是什么?重复,重复,重复。
如果是重要事项,需要抓住一切机会,多重复几遍。
- 培养感情。
历史 科学
2024-07-26
王贞仪(1768 年—1797 年),字德卿,女,原籍安徽天长,生于江苏南京,清朝天文学家。王贞仪通过艰苦努力自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和医学等科目,突破了当时的封建习俗对女性权利的阻碍。她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性,因其在天文学,数学和诗歌方面的贡献而闻名。她也是一位广受赞誉的学者,是“18 世纪中国的一位非凡女性”。
DB 开发工具 macOS
2024-06-24
今天,办公电脑出了故障(电源坏了),我切换到 MacBook 工作。
用了很多年的 HeidiSQL 没有 Mac 版本,只能用跨平台的 DBeaver 社区版了。
brew install --cask dbeaver-community
-
安装目录:
Windows: C:\Users\nosch\AppData\Local\DBeaver
MacOS: /Applications/DBeaver.app/
-
配置文件目录:
Windows: C:\Users\nosch\AppData\Roaming\DBeaverData
Ubuntu: ~/snap/dbeaver-ce/current/.local/share/DBeaverData
MacOS: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DBeaverData
$ tree -a
.
├── .workspaces
├── drivers // 驱动相关,忽略
├── secure
│ └── secure_storage
├── settings
│ └── global-settings.ini
└── workspace6
├── .metadata // 忽略
└── General
├── .dbeaver
│ ├── credentials-config.json
│ ├── data-sources.json
│ └── project-settings.json
├── .project
└── .settings
└── org.eclipse.core.resources.prefs
PS: 默认给我创建的工作区叫做:workspace6
PS:用户配置在 workspace6/General/.dbeaver/ 目录,连接信息在 data-sources.json 中,但是密码是加密的,保存在 credentials-config.json 中。
-
创建第一个 MySQL 数据库连接时,需要下载 MySQL 驱动。
DBeaver 支持几十种不同的库,包括 NoSQL,例如 MongoDB 和 Redis,不过 NoSQL 功能需要付费,每个月几十刀。
从 HeidiSQL 导出配置文件到 DBeaver
我之前有一个脚本导出 HeidiSQL 数据库配置到 JSON 文件中。
这次直接写一个脚本来从 JSON 同步到 DBeaver 配置文件。
配置文件同步
ln -sf ~/Documents/Mine/Sync/DBeaver ~/Library/DBeaverData/workspace6/General
管理
2024-06-17
很多业务骨干被提拔为管理者后,慢慢就丧失了做具体事情的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管理者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定方向、决策、沟通讨论、优化和审批。而这些事情,基本都是以 15 分钟为单位进行的。干久了管理之后,他会习惯于并发的处理细碎的小任务,习惯于在 IM 中作为中枢节点分发任务,日积月累,专注力也就随之退化。
但想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比如写一篇文章、一段代码、一份详实的产品方案,良好的专注力几乎是必要条件。频繁地在多个事情中切换,这就是不专注。而如果一个人专注力差的话,那他的阅读、思考和创作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估计有人会反问说,管理者能在 15 分钟内迅速把一件事做完,不恰好说明他的专注力高吗?
当然不是。你想想,日常工作中,咱做一件事,最小时间单位都是 30 分钟。其实 30 分钟都是保守的说法,大多事情怎么也得一小时。但若专注力不够的话,沉浸式地工作半小时,对一个人来说就是硕大的挑战。
比如我正在写一个方案,大概写了 10 分钟吧,就遇到一个小卡点。这时候,我大脑偷懒,跳出去刷了会微博,或者群聊里聊会天,很快 15 分钟嗖一下过去了。我意识到方案还得写啊,于是,又切回到文档。
这种情况下,因为焦点刚刚已经飞走了,我得再拉回到之前的思考逻辑里,也需要时间。这种切换会直接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当然,更可怕的是,我又写了几分钟方案,然后还惦记刚刚在群里的消息是否有人回复我,于是,又切回微信看.....
不用我多作评判,你也可以料想到这种做事状态是好还是坏。
不幸的是,国内的管理者,一天之中大多时候都处在这样的横跳之中。毕竟在国内,大家太喜欢基于 IM 的同步沟通了——随意地开会和即时的沟通,完全不会顾及你这会是否有空档时间,完全不会给你留时间 Buffer。
当专注力退化之后,很多管理者变本加厉,更加喜欢“会议”这种同步的沟通方式,他会发起很多又长又空洞又临时的会议,美其名曰:同步信息、对一对、碰撞一下,但其实是他在逃避真正的思考,抑或他已经没有办法沉浸的深度思考了。他需要通过会议这种方式不断刺激自己的兴奋度。
这两年,谈论工作状态时,大家经常提到的词是焦虑、内卷、松弛、简单、疲惫,鲜有人在意是否“专注”。我个人感觉专注力已经成为当下绝大多数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以今天上午的工作为样本,你可以想想,以 30 分钟为单位,你有多少个 30 分钟是能够进入心流,沉浸式地做一件事的。这期间,你没有跳出去看 IM 的消息,没有做其他与当下任务无关的信息。
如果你发现,三个小时中,你压根没拥有一个完整的 30 分钟,那我只能说,你需要主动管理下自己的时间。
说直白点,专注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在图书《思考,快与慢》中讲过一个观点:人类大脑有快与慢两种思考方式。其中快思考为系统 1,特点是快速、基于直觉。而慢思考为系统 2,特点是慢、基于逻辑。
系统 1 是在凭直觉思考,不怎么费力,所以大脑经常会优先调动系统 1 进行思考。但日常生活中,很多复杂点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调用系统 2 ,利用大脑的前额叶进行逻辑思考,而非单纯被情绪驱动。
可系统 2 能够发挥价值的前提是我们能够安静下来,制心一处,进入专注的状态中。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总在碎片和肤浅的事物上横跳,那可能就会变得浮躁不已。久而久之,用系统 2 思考的能力也就退化了。
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一个人专注做事时,他的临场发挥状态要比没在专注状态下好很多倍。包括近年来互联网上经常提到的时间管理,我觉得核心还是专注力管理,专注力不够,投再多的时间进去也白搭。
思考:如何提升时间管理效率,提升对重要事项的专注力?
阅读 育儿
2024-06-02
JavaScript
2024-06-01
个人
2024-05-26
MySQL
2024-05-25
运动
2024-05-20
我之前是一个旱鸭子,完全不会游泳。
前几天,公司组织在三亚团建,酒店有泳池,我就在酒店泳池下水了两三次,在救生员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克服了恐惧,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里记录下来,看看是否对其他人的学习有帮助。
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带泳镜,一定要带泳镜,一定要带泳镜。
佩戴泳镜,能消除水里睁眼的不适,和闭着眼睛相比,能看见可以极大的减轻对水的恐惧。
- 感受水的浮力:手抓着梯子,吸一口气,憋住,脑袋放到水里,正视池底,手脚伸直,放松,你的身体就会飘在水面上。
- 学会在水池中站起来:在上面动作的基础上,手继续伸直,脚蜷缩到胸前,向下踩,手维持平衡。
知道自己随时可以站立起来,这样就几乎可以完全克服恐惧了。
- 憋气划水:模仿别人的动作,能放开手脚动起来就行。
- 练习换气:抓住边缘,吸气,沉下去,水里吐气,升上来,吸气,循环往复。(我现在在这个阶段)
换气是一个坎,并不容易。
我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换气就会往下沉,一次比一次低,甚至沉底。
- 5/25 没有任何进展。
-
6/15 练习了抖音看到得蛙泳动作要领,感觉有一些进步:
手部动作注意:伸手抬头;
脚本动作注意:只收小腿;向斜下方蹬;
问题:不会换气;手脚不协调;脚部动作不熟练。
-
6/16 能够手脚并用(各种动作) + 换气往前游个 20 米左右,然后就撑不住(呼吸很累)。
制定学习路线
-
蛙泳入门
确定现阶段学习方向:蛙泳(手脚协调、换气)
目标:完成 50 米蛙泳
分解:
- 手部动作
- 换气动作
- 脚部动作
- 手脚协调 + 换气
- 50 米池,从这头游到那头
- 蹬边转身,游完 100 米
-
蛙泳进阶:改进动作,提升效率
目标:50 米 1 分钟,100 米 2 分钟(在业余爱好者里面应该算中等水平吧)。
可能需要身体某些方面加强锻炼。
-
在进阶过程中,训练间隙,再夹着学习各种蛙泳动作、自由泳、仰泳、蝶泳动作。
附:体育总局 50 米池运动员成绩标准(男子):
级别 |
50 米 |
100 米 |
三级运动员 |
44.00 |
1:34.00 |
二级运动员 |
37.00 |
1:20.00 |
一级运动员 |
32.50 |
1:11.00 |
运动健将 |
28.75 |
1:03.80 |
国际级健将 |
27.47 |
1: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