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古代政府合法性

之前讲过一次权力从何而来,昨天又聊了一下钱莉芳的两部小说(《天意》、《天命》)。
干脆再说说,我们国家古代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每一个政府都要有合法性,没有也要造一个出来,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正史上,三皇五帝凭功劳、凭德行,夏直接延续自禹王,没话讲。
夏商留下来的资料都很少,大部分都是口耳相传,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录,没有足够的文物佐证,好像只存在故事中一样。《天意》中说是地外文明帮助皇帝监控天下,《天命》中说是商王室能预知风险,所以国家无事。

商始祖契是舜帝司徒,有辅佐禹王治水的功绩,更不要说还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故事加成,成汤伐桀时还需要《仲虺之诰》,表示他们是继承禹王伟业,而非反叛,来解决合法性问题。

周始祖弃同样家世显赫,不止和三皇五帝有直接血缘关系,也有神话故事加成(踩脚印怀孕而生的那位,生下来被亲妈遗弃,结果动物都保护他)。
可是武王伐纣,一日破国,却留下了一个言之无物的檄文《泰誓》,指责纣王酗酒、好色、不好雅乐、不敬天、不祭祀先人、疏远兄弟等。搞得后人都觉得周作为一个小国,转了一个天大的空子才侥幸成功。
而且据说夏商时期的人尤其迷信,不停地在占卜和祭祀,认为君王就是上天的代表,所谓君权神授,所以这个合法性一旦建立,是很难打破的。
西周初年估计很艰难,肯定一再宣传天命的转移,有德者居之,再加之以道德的宣教(强调自身道德时,不可避免需要抹黑纣王)。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神授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动摇。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我觉得这个新政权的合法性除了来自平息战乱(保境安民)之外,更多是来自制度的影响力,主要是大一统(郡县制)和法治。
作为一种更优秀的新型体制的开创者,始皇帝自带光芒。先祖地位不高根本就没关系,养马的就养马的呗。
始皇帝可能是为了维护这个政权长久的生命力,除了吸收之前的神授思想(封禅)、德行,更是设计制定了一套不亚于新型社会制度的创新性礼仪规范。
秦始皇是如此成功,虽然秦朝二世而亡,只持续了二十来年,但导致了后面两千年里的所有政权一直沿用其初创的制度,甚至后世都以秦始皇留下的传国玉玺作为天命的象征(朱元璋就认为没有寻到传国玉玺是最大遗憾)。

到了汉朝就麻烦了,刘邦出身太过低微。汉朝的合法性怎么解决呢?重用不被重视的儒学,并对其思想进行删减、扭曲1,使之适应统治需要,强调所谓孝治天下,所谓君臣父子。
汉武帝应该对董仲舒天人三问很是受用。巩固秦朝留下的大一统思想,维护那套复杂礼仪的同时,强调德治为主,法治为辅。更重要的是,三纲五常2和天人感应(帝制神学)。
西汉末年,政权更替之际,又有谶纬chèn wěi之学兴起,儒家经典再次被扭曲成所谓“内学”,用来制造合法性,以致于到魏晋时期禁止民间研究。

后代就沿袭这一套吧,不停禅让,汉之后,魏、晋、东晋(衣冠南渡,成为南朝)、宋、齐、梁、陈。这就是中华第一帝国的全部了。3

魏晋南北朝

北朝那边就是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政权从北魏统一五胡十六国之后也开始了禅让,直到最后继承自北朝周的隋一统天下,接力棒没几年之后又火速传给了唐。在乱世,合法性这个东西太过奢侈,没人用的起,这段时间就是比谁的拳头大。
唐的合法性延续自隋,沿袭隋朝所有制度,有可能不少官员都留任了,给人一种家族内部(当时隋唐皇室是表亲)矛盾导致政权转移的印象。但是隋朝这一脉又是源自北朝,也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以这么讲的话,唐朝只有半壁江山的合法性,而且李唐王朝自身有一半少数民族血脉,这就尴尬了。
所以唐朝利用宗教(道教,武则天称制时期采用佛教,自称弥勒佛转世)、孝治、科举、保民4等手段继续稳固合法性,最终凭借优秀的治理能力、军事实力、包容与多元、国富民强、万国来朝,建立了真正有效的合法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垄断,真正做到了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全国人心都被聚拢了。所以科举制度被后代不断沿用,一直持续下来(高考应该也算吧)。

盛世过后没有多久,唐朝就被打断了背脊(安史之乱),陷入军阀混战,风雨飘摇中继续支撑了一百多年,国家再次大分裂,进入五代十国,直至宋朝重新一统天下。
宋朝基本上承继唐制,据说是秦之后,对待士人最好的一个朝代,政治开明5,经济和文化都极其繁荣。
不过由于宋初的军事失误(或者是军事实力不济),始终没能成功削弱周边政权军事势力。不过后代总出昏君,又缺良将,可能即便是开好局了,也要被败光。
最后反倒一而再再而三向辽,金,元称臣。可能这就是重文轻武的弊端,也是军阀政变上台之后对军人天生的不信任感导致的一个无奈结局。
宋的政权合法性是最弱的,连基础的保境安民都做不好。
古人非常重视所谓华夷之辩,可是在这个问题上,竟也只能自己骗自己,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幻象中。
不止一直被辽金元按在地上摩擦,连周围的大理,西夏,吐蕃,越南这样的地方势力都无法弹压,眼睁睁看着他们称帝。
每每看到这里我都觉得 TMD,昏君太可恨了(就事论事而已,我不是大汉族主义,我反倒觉得民族什么的存在都是搞笑,除了制造矛盾,P 用都没有 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还是有用的,用的好能团结人民(双刃剑,容易失控,被反噬))。
总之,这个弱鸡王朝,最后宋恭帝投降,文武大臣先后拥立其弟端宗、少帝6,然后死战,最后崖山亡国,中华第二帝国就这么没了。

北宋疆域 南宋疆域

元朝持续了不到一百年。除了腐败享乐,似乎没有怎么吸收到中原文化。政治制度也是异于以往,文化上始终在汉化和反汉化之间摇摆不定。
我们可能都对其了解太少,既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电视剧。
印象中,大元产生的影响可能就是它再次实现了盛唐之后的大一统,再一个就是进一步淡化了华夷之辩,最后就是破坏了士大夫文化,导致庶民文化兴起,戏曲就是代表。
这个时期可能就没管合法性这一套,打不过回老家就是了,所以后来徐达和常遇春没遇到什么阻力就直接挥师北上,北伐成功了。
维基百科上说,明初很多人不认可明朝,反倒奉元朝为正朔,这个我不理解,可能是江南士人在陈友谅被灭之后一直被打压所致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一般人都能说出一些吧。出身比刘邦还不如,没想到最后也能当皇帝。
朱元璋选择了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这样就能顺利成章的认为天命转移到了老朱家,这么一来从前朝的手上接管整个元朝领土是正当的。

清朝没有像他的先辈大金一样,虽然一开始排汉,但也很快纠正了错误,迅速融入了汉文化(也很大程度保留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算是非常成功的。
康熙处理祭天,还去南京祭拜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礼,也算是从朱家继承了天命。
这个政权能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都是腐败的明朝政府承托得好,没什么好说的,只能认为真是天命了。
明清两朝对思想钳制思想,为古今最盛。在这方面,清朝应该比明朝更厉害。


  1. 儒家思想被后世政权忽略、贬低、扭曲的几个例子:

    1.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理解的是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单方面强调臣与子的顺从)
    2. 孔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孔子特别强调捍卫正道之余要善于保全自身,不像后代儒家要求什么君要臣死等等愚忠思想)
    3.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以礼)
    4. 孔子: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5.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6. 孟子: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
      原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直到清末,古代有 “反骨”(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家少之又少,估计只有历史书上讲过的顾炎武等少数几人吧。 

  2. 三纲即三伦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五人伦:仁、义、礼、智、信 

  3. 这个理论来自《易中天中华史》,应该是讲法理和文化上的传承关系,加上一点牵强附会

    1. 第一帝国:秦、汉、魏、晋、宋、齐、梁、陈
    2. 第二帝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
    3. 第三帝国:辽、金、元、明、清

  4. 我的意思是,宣扬自身消弭战乱,平定天下的功绩 

  5. 程朱礼教虽然是宋朝创建的,但是确实在明朝“发扬光大”。而且这个可能和宋元时期汉族遭受到的重大屈辱有关,所以后世过于强调“节烈”。
    女人裹小脚的习惯虽然起源于宋,但是普及开来是在明清时代。而且裹脚的方式不同,宋没有明清变态,需要将脚搞成畸形。 

  6. 兄弟两个都只有几岁,跟着部队被追得东奔西走,以现代眼光来看,太可怜了。
    端宗十岁不到,先是溺水染病,加上一路颠簸惊吓,就死了。
    刚满八岁的少帝最后被时任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殉国。
    陆秀夫好歹获得了一个负帝投海的爱国忠臣名声,这两个小兄弟的死不会有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