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转载:日本接受清朝留学生为何没能培养出亲日派?

青年鲁迅

从 1898 年到 1906 年期间,是中日关系的一个蜜月期。这段时间里,在上至皇帝下至地方总督的普遍支持下,清朝大量向日本派遣官费和私费留学生,企图以廉价和高效的方式培养各类近代化人才。

而彼时日本官方某些人也抱着扩大在中国影响的想法,对清朝留学生的到来大开绿灯。日本公使矢野文雄甚至提出:“倘选派学生出洋习业,我国可为其提供经费,人数以 200 人为限。”

于是,北至天津,南至上海,中国学子们互相约集,一声 “向右转”,齐步辞别国内学堂,买舟东去,每遇逢日便船,必制先机抢搭,船舱满座……总之分秒必争,务求早日抵达东京。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到 1906 年,粗略估计在东京的清朝留学生有一万多人,这被称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学生留学运动。

但是,这次留学运动的结果却不那么让人满意。对清朝来说,1907 年相关奏折记载,当时留日学生的情况是,只接受几个月时间的速成教育者占到了六成,学习普通学科(中学普通教育)的占三成,最后能升入大学的仅占百分之一。

而对于日本方面来说,由于在日本培养的学生回国后表现不佳,也让日本教育界和舆论感到十分丢脸——在 1906 年 10 月,北京举行的对所有回国留学生的成绩考试中,最优等的 9 人全部出自欧美留学一方,而日本留学一方居然无一人达标。

不仅如此,后来观察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会发现一个现象:“留美亲美,留日反日”,在日本留学的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最后都走上了坚决反日的道路,这一事实也让后来的日本社会大大失望。

赴日留学生普遍反日,原因首先当然是 “大环境因素”。即日本走向军国主义让中日之间成了死敌。

但 “小环境因素” 也不容轻视。这种小环境问题主要分成两种。

一、作为留学生接受国,日本对清朝留学生并未设置基本门槛,超出了原有教育机构的接受能力,于是出现了不少钻空子的 “速成” 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完全以牟利为目的,迎合留学生的需求无底线地降低教学要求,甚至不需要学生掌握日语,最短仅一周就可发给学生文凭。这样当然培养不出一流人才。而且,日本对留学生的管理非常松散,有些出国的年轻人来到较国内更自由开放的日本,很快迷失方向,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中。

二、虽然日本高层竭力想通过吸收留学生,营造一批 “亲日派“,但怎奈整个日本国内的气氛在朝极端民族主义方向发展,普通日本人和舆论界对拖着辫子的清朝留学生始终抱着挑剔和蔑视的心理,这样一来,清朝留学生在日期间,因为文化国情不同,几乎每个人都有受歧视和受侮辱的经历。

比如有一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日本黄包车夫也看报纸,对于国家大事有所了解,曾经有一位黄包车夫,拉着清朝留学生赶路也不忘记聊天:

“日本打赢了俄国,你知道吗?”

留学生初到日本,听不懂日语,只是马上回答“是,知道。”

黄包车夫哈哈大笑:“这样一来,你不羡慕吗?” 留学生还是听不懂,还是只能回答 “是,知道。”

不少留学生在国内都是受人尊重的秀才举人,而到了日本却发现自己竟然要被底层的劳力阶层嘲笑,于是愈发痛恨日本。

20 世纪早期的那些赴日留学生,并未因为日本教育机构提供的一些学业和生活上的 “优待” 而感谢日本,而是亲身感受了日本国内日益极端化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震惊于日本的现代化速度,却对日本的崛起越来越多地抱有警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