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报任安书

2021-02-12

在网易云音乐中听《软件那些事》聊这篇文章聊了好多期,我也想说一说,不吐不快。
PS: 我有点看不惯那家伙的一些做派,所以就听了一期还是两期,可能《报任安书》还远没有讲完。
PS: 如果抛去上面说的这点,听的士司机(他自己说的)闲聊还是挺有意思。

#6 韩信:功臣末路断头颅

2020-12-24

听易中天讲韩信(《汉末风云人物》)时说了这句,功臣末路断头颅。我以为是来自古文或古诗,一查,原来来自九十年代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淮阴侯韩信》

#5 大明御制皇陵碑

2020-07-10

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有一个明皇陵,为朱元璋父母、兄嫂所建。皇陵碑文由朱元璋亲自撰写,讲了一些幼年时的事情,以及起义的经历。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严惩贪官污吏,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1.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 和《醒贪简要录》。
    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2. 允许民间百姓上访。
  3. 明朝还有一项较为独特的制度,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明朝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既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
    对于封建时代的百姓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传统惯例。赋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是中国几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创举。
    上访,在明朝,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
  4.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31]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历史评价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明太祖朱元璋,起身寒微,他是个放牛娃,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两手雪白,行乞丐,做和尚,凭着忠义仁勇,严惩贪官恶霸,恩泽惠及百姓,视百姓为天,用忠诚良将,勤俭敬业,富国强兵,开创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上无先例。他没有什么文化,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是他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成功的一个典范。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评价朱元璋时这样感慨:可不要看不起老粗,一些老粗能办大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个评价可是相当高的。

御制皇陵碑

在明皇陵。碑高20余尺,宽约6尺,有碑文二十六行,每行五十六字。文为楷书,额篆“大明皇陵之碑”。洪武十一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乃亲撰碑文,重立新碑,叙述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和他参加起义军的情况、以及东渡大江,统一全国的简略过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此碑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原有碑亭,今已圮。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境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明皇陵内。御制皇陵碑位于皇陵神道南端西侧,东50米外为无字碑(无字碑是朱元璋认为自己成就的帝业是父母累善积德所至,无上伟大,无法用文字表达)。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条大螭,刻工精湛。

中下部篆书《大明皇陵之碑》,下为云朵。碑文系明太祖朱元璋亲撰,记述了他自己艰辛的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屡屡出奇制胜、转危为安,最终夺取天下,他自认为是因为祖坟风水好保佑的结果。称帝后他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拜祭祖坟,立《御制皇陵碑》,特意记述自己艰难的身世,让后人明白朱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昌盛的。

原文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率度清流,戍守滁阳。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

於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羣雄并驱,饮食不遑。暂戍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熟,礼仪是尚。遂定建业,四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羣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鋩。已而长驱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关中即定,市巷笙簧,玄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

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於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蒸尝,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於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彷佛於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译文(节选)

当年我父亲寓居在这里,从事艰辛的农业劳动,朝不保夕。不久天灾流行,眷属遭殃。父亲终年64岁,母亲终年59岁。长兄已早逝,这时合家守丧,地主置我等于不顾,反而大声呼叱。我们得不到葬地,邻里都为我们伤心。忽有慷慨郑兄,以此片土相赠。然而出殡却无棺椁,只能以破旧的衣裳包裹着,掩以三尺黄土,哪里还有菜肴做祭奠?

既葬之后,家道凄凉。二哥年少体弱,苦无生计;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恰值无雨,飞蝗遍野,当地人没有粮食,以草木充饥。我家一无所有,心中惊惶,近于疯狂。乃与兄长计议,这样哪里是长久之计?兄长说不如离开此地,各自去度饥荒。兄弟二人各自为对方伤心痛哭。青天白日之下,哭断肝肠,然后各奔东西。连上苍都为我们哀痛。

汪家的老大妈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让她儿子带着礼物送我到寺庙出家。没过两个月,寺内断粮了。寺主封仓,遣散僧众。我们各自为计,象云水一样四处飘流。我没学过任何手艺,一无所长,要想依附亲友,也不过自求其辱,只能仰望苍天。自顾无所依靠,只有自已的影子相陪伴。 早晨看着哪里有炊烟我就急匆匆地赶过去化缘,到了晚上,看到古寺就跑过去投宿。有时候,仰望着参天高崖而倚靠在崖壁上,听着猿猴在夜月下哀鸣而觉得无比凄凉。魂魄悠悠,父母不在,失魂落魄,四处徜徉,西风鹤唳,飞霜淅沥。我象飞蓬一样被风吹得飘摇不定,心里就象沸腾的汤水一样难受······

白话文译文

孝子皇帝我,朱元璋诚惶诚恐的向九泉之下的父母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这块碑我让江阴侯吴良监工新造的,我现在在皇宫中常常拿镜子照见自己容貌,只看到虚乏苍白,垂垂老矣,忽然想起往日无比的痛苦与艰辛,况且皇陵碑很多都是那些什么风浪都没见过的书生写的阿谀奉承,文过饰非的文章,都不足以留给后代子孙作为劝诫,所以我自己来讲述当年之艰难,以指明昌盛之道,让世代都见到,文章内容是:

昔日,我的父亲朱五四,搬迁到这个地方定居,每日辛苦的务农种地,从早到晚像个陀螺连轴转,紧接着天灾瘟疫四起,饥荒肆虐,父母亲人不幸遇难,父亲朱五四死时六十四岁,母亲那年死时五十九岁,而我那年才十七岁,大哥朱重四也先走一步,死去了,全家都在忙碌这几位亲人的丧事。我们家的雇主---地主刘德连理都不理我们,反而大声的斥责怒骂,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到死,他也不给一块荒地来埋葬我的亲人,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后来多亏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突发善心,送我们一块地以供埋葬,至于丧礼,连棺椁都没有钱买,寿衣也没有,亲人们只好穿着破衣衫下葬,草草的只掩埋三尺深,更别说有什么菜肴酒浆拿来祭奠。埋葬了父母大哥之后,家里的生活就完全过不下去了,二哥朱重六年少体弱,混不到吃的,大嫂当了寡妇,带着儿女,往东回了娘家。这个时候,我们这地方又遇到大旱灾,蝗虫又从天而降,损毁了所有农作物,我们周围地区的人全部没饭吃,所有的野草树木都啃进去,我十六七岁,束手无策,只能在死亡的恐惧中近乎疯狂。无奈何,跟二哥商量着怎样才好,二哥说,四弟啊,我们离开这里吧,各自分开去度过这气势汹汹的灾年,二哥为我哭泣,我为二哥悲伤,青天白日的,我们哭断肝肠,兄弟一别,没想到天人永隔,悲恸得能让遥远的苍天颤抖

我们这附近有个汪老太太,为我寻了个栖身之处,让他儿子携礼物和香火去讨好大和尚,推荐我去寺庙里面试当和尚,遁入空门,吃斋念佛,出入僧房,以为这下至少有口基本的饭吃了,没想到仅仅不到两个月,寺庙里的大和尚把仓库一关,对不起,老子养不起你们了,你们这些和尚自己出去谋生吧。可是这放眼天下,浩浩荡荡,我能做些什么呢?我除了会吃饭,没学过任何手艺,一无所长啊。去投靠那些尖酸刻薄的亲戚,那是自取其辱,无奈望天际茫茫,可是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我只好去流浪,一路上跟僧侣乞丐结伴而行,早上看到哪里有炊烟,我就赶紧过去讨一口饭吃,傍晚赶紧赶路找个古寺熬过一个夜晚,有时候无处投宿,就躺在荒凉的悬崖峭壁下靠着碧绿的树木,但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去野餐或自助游的。睡在野外,晚上听着人猿泰山的歌喉,看着茫茫月色,小情侣们会说:好浪漫哦,但对于今天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太阳的我,心中只有说不出的凄凉与彷徨啊!魂不守舍,晃晃悠悠,梦境中寻寻觅觅回忆慈爱的父母双亲,猛然惊醒,才想起他们都已惨死,不在了!不在了!!我那时内心是多么落魄,多么凄惶啊。一阵阵深秋的西北风呼啸的掠过我瘦弱而单薄的身体,接着天气预报说霜冻灾害降临,刺骨的寒意穿透我性感的破衣烂衫,我的身体如同船帆追逐风的脚步流浪,而不知何时才是终止,我的心里啊,万般愁绪交集,如同桑拿里滚滚沸水。就这样恍惚过了三年,我终于二十岁了,身心在摧残中却略显茁壮。谁知道祸不单行啊,这时候长江淮河一带活不下去的人转行当盗贼,全部起来四处劫掠,民生就更别提了,压根不让人活。于是,我想这地方呆不下去了,加上想念亲人,每天对故乡魂牵梦萦,好吧,坐11路公交,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朱重八又回去了,继续去先前的皇觉寺上班,这样又过了三年,我23岁了,这时候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巨变,不是无组织的抢劫了,而是有组织的农民武装起义了,开始时从汝南一带开始,很快就打到我们凤阳的南厢,一下子攻陷了城市,他们占据了城市很久不撤走,在这地方声势浩大,口号也很响亮

就在这时,少年时一起放牛的汤二愣子寄了一封书信给我,其中提到让我去他的起义军部队工作,我很犹豫,也没有谁值得商量,但是很不幸,我还在犹豫的时候旁边有个不厚道的家伙知道了我和起义军书信来往的事并且准备告发,操,到这时候了,我也被逼无路了,于是就试着跟比较有道行的半仙周德兴商量,我跟他讲,我是束手就擒呢,还是真的也去造反,周半仙你帮我看看,于是周半仙就喊太上老君附体,王母娘娘显灵,算了一卦,结果是留在这里不行,逃到别处也不好,不如横下一条心,真跟着汤二愣子他们部队一起造反。人家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是和尚,说干就干,马上去投郭子兴的部队,结果差点被他部队里的小兵当奸细给砍了,不过还好,过了一会儿,他们就把我放了,没啥大碍,我就这样跟着这群不懂战略战术的傻B起义军每天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打乱砍,也不是一无所获,这期间我拐走了郭子兴的义女马姑娘,乱跑之余,泡个妞算是缓解压力吧。不过郭子兴的部队实在是没什么前途,于是我扔掉武器,脱离了他们队伍,带着亲信和马老婆往南走,办起了农民讲习所,倡导农民运动,号召他们武装起义,不到一个月,聚集了很多兵马,哗哗的一片,好家伙,我们的旗帜盖满了整个山岗,于是我率领队伍迅速的渡河夺取了滁阳,暂时稳定下来,就开始思念亲人,询问一些亲友下落,于是得知了二姐已经去世了,二姐夫李贞带着我外甥李文忠来投奔我,因为我胸肌发达,外甥看到我就像见到娘亲一样,这时,当年带孩子回娘家的大嫂也得知我现在割据了滁阳,带着我的侄儿侄女也来投靠我了,接着还知道当年分别后不久,二哥就死去了,只剩下二嫂寡妇在野外拿着箩筐捡猪粪,跟着各种乱军南北流浪,过得凄惨,这时候,我们大家又聚到一起,如同重见天日啊,纷纷相互扯着衣裳诉说当初的苦难。

于是,这样我们家人又团聚了,我有了归属感,事业马上处于上升期,手下部队人马装备不断壮大,和天下豪杰并驾齐驱,不敢有些少放松,又攻下了和州,接着渡江往姑苏一带争地盘,我手段比较高明,崇尚礼仪,有明主气象。攻下了南京(建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巩固经营已有的根据地,不断的扩大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景观市局变化,这个世道纷纷扰扰,四处都是割据势力,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军阀。蒙古鬼子的元朝已经风雨飘摇。但是这些军阀哪里懂得仁义良心,我就懂,我就充分的表现出一代明主的仁义。我们的军队纵横天下,人们纷纷加入我们。就这样,我率领着军队,在鄱阳湖用二十万军队灭掉了拥有六十万精锐水师的陈友谅,占据了他的根据地湖南湖北一带,连苗人们都归服于我,南边的疆界贯穿到两广海岸,率军又在东边把另外一个大军阀张士诚给灭了,接着挥师北上,打败了元朝残余军队,收复了属于我们汉人的华北,西北大片地区,我们的军队军纪良好,攻进元朝首都元大都时,城里的商店都还正常贸易,没有扰乱他们的秩序。接着我们扩大战果,全面收复了自唐朝以来丢失的广大幽云地区,在北方打下了大片区域,把元朝的侵略者们远远的赶到北方大漠去放羊。版图空前巨大,朝鲜摇头摆尾的认我们大明当爹,南海有十三个国家向我们称臣纳贡。我们朱家发达了,我在南京定都称帝,这里风水很好,于是我想起当年落魄时爹妈草草埋葬,应该回去好好大修下坟墓,以慰在天之灵,但风水先生说不行,这个墓地的风水一改就会破坏,于是我只好准备厚厚的祭礼,精细整洁的祭品酒浆来报答父母无尽的养育之恩啊,故而刻了这个碑立在父母陵墓的明堂中。望世世代代都要不忘根本,信奉仁义道德,效仿上古之殷商,泪水已经模糊我的视线,思念亲人的泪珠夺眶而出,沾满了满是深情的文稿,连续磕几个头,希望父母能够时时来享受子孙的祭祀蒸尝。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4 读史书:兔死狗烹

2019-11-26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种遂自杀。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上曰:“人告公反。” 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史记 淮阴侯列传》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攻心联解析

2014-01-09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1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2013-11-14

又名《述志令》,是曹操难得留世的一篇散文。
曹操欲借此表明本志,叙述自己的志向,表明立场,回应朝野质疑,已消除人们对自己“不逊之志”的揣测,有相当的政治目的。
我虽不是文艺青年,但看到这篇文章,但还是觉得文采飞扬,有大气魄。